新闻资讯
竞技宝JJB太牛了!柳州这栋建筑连防洪堤都要给它让路!房主是该地巨商
发布时间:2023-05-31
  |  
阅读量:
字号:
A+ A- A

  竞技宝JJB官方APP下载上回我们写到真仙岩时,曾感叹无数文人墨客,和徐霞客一样,沿着融江来到融水苗族自治县,留下许多珍贵的笔墨。4月26日,我们在融江两岸一路寻访,发现这条江留给融水的东西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有古代文人骚客的“打卡胜地”、唐代的古铜钟、始建于宋代的“一线江景房”,还有连防洪堤都要给它让路的老宅……每一件背后,都藏着一个神奇的故事。

  我们一行在《元祐党籍碑》的“老家”真仙岩洞口,发现了明代的著名“旅游博主”徐霞客留下的笔墨。他在《粤西游日记》里,把洞内的所见所闻描写得惊心动魄:“火所照妖,上下四方,皆滴乳流注,千奇万怪,惆心骇目,不可正视。有如人立、如兽蹲、如蛟蛇结蟠、如波涛汹涌,又有如仙佛之端严,鬼神之狞恶,如柱、如剑、如棋局、如钟鼓铃铎,考击之有声。”

  明代柳州通判桑悦也在《仙岩记》中写道:“有结乳长二丈余,远望俨如老子宴坐,其间须眉皓然,凝然不动,有新浴非人意。诸石献奇,旌幢拥列,狮子居前,乌猿居其左,青牛卧于溪旁。”

  还未进洞的我们,早已被他们的文字吊足了胃口。但当我们迫不及待步入真仙岩洞内,却发现书中所写皆已化作历史的烟尘,消失不见。唯有刻于岩壁之上石刻,展现了真仙岩曾经是文人墨客心中的“打卡”胜地竞技宝JJB。

  在石刻文化研究者覃超军的介绍下,我们在岩壁上找到了司马光手书的《家人卦》、南宋状元张孝祥的“天下第一真仙之岩”等。即使历经岁月洗礼,它们依旧清晰可见。

  眼前所见让我们感到好奇:真仙岩内到底有多少石刻?覃超军告诉我们,根据馆藏拓片和文献记载,线方,清代19方,5方。目前洞内尚有摩崖石刻三十余件,多为宋代作品。我们知道,古代的文人骚客题词刻字往往非名山大川不落笔。真仙岩到底有何魅力,能吸引这么多雅士“打卡”留墨呢?

  融水县民族博物馆馆长石磊告诉我们,“真仙岩”三个字是宋太宗御赐的,洞内曾经还建有御书阁,专门用来收藏“百二十轴”御书的。“一座老君洞,半部融州史。”除了皇帝御书之外,洞内还有宋代理学大师程颢、文学大家苏轼、黄庭坚、状元张孝祥、易祓等名人笔墨,后来者纷纷来此“打卡”,乐不知疲。我们在探访真仙岩时,发现洞内溪水潺潺。石磊说,这条溪叫灵寿溪,连接着融江。这溪与洞还构成了“融州古八景”之首的“水月洞天”奇观。站在洞内观戏水入口处,半月形的岩石倒映在清澈的溪水之中,天水各半,合而成圆。如此绝妙的“打卡点”,徐霞客自然不会错过。当年他就是乘船从柳州一路北上,峰转溪回中,来到了真仙岩洞口,还在游记中把此景称为“洞顶双明”,并大赞:“真仙为天下第一,宋张孝祥题:‘天下第一真仙之岩。’而此又真仙之第一也。”

  后来我们查阅资料时,发现清初地理著作《读史方舆纪要》中也对灵寿溪有所记载:出县西南之六村,东流入真仙岩。县东七里有清潭,其深叵测,流合灵寿溪,下流俱注于融江。这让我们感叹,汇入融江的一条小溪都如此有历史、有故事,而融江给融水带来的远不止这些。

  我们在融水县民族博物馆内采访《元祐党籍碑》的相关内容时,石磊告诉我们,馆内还藏有一件十分珍贵的文物。说起这件文物时,石磊语气中流露出自豪:“那可是融江送给融水人民的‘礼物’。”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这件文物是一口唐贞元三年双龙钮铜钟。它有半人高,重约400斤。钟顶的铜钮被铸造成两条龙相互扭打缠绕的模样,造型古朴,栩栩如生。钟体呈圆筒形,平口。钟身被几道垂直的铜线平均划分为四个区域,又有一组水平的铜线弦线将钟身分隔成上下两截,两组铜线交叠处有重瓣莲花纹就是钟身上仅有的装饰了。钟上还有一行铭文,清晰地写着:“维贞元三年岁次丁卯正月丙辰朔廿七日壬午信乐寺敬铸鉷钟一口,重肆佰斤,奉赠”。石磊介绍,正是这宝贵的一行字,让人们清楚地知道它来自唐朝。

  而这件唐朝文物,是1987年9月,村民在融水镇下廓村码头附近无意发现,从融江河里打捞上来的。至于这双龙钮铜钟为何会出现在此、是否是当地所造,石磊说这些问题目前还没有确切的定论。“也许是运输铜钟的船只一千多年前在融江翻了船,也许是千年前一场大水冲毁了铜钟所在的寺庙,又或许是当年人们为了镇江祭祀把铜钟投入江中……历史留下了太多可能留给后人猜测,不过结果就是这口双龙钮铜钟留在了融江里。经过千年的历史变迁,融江又把它作为‘礼物’送给了融水人民。”

  实际上,融江留给融水人民的“礼物”,还可追溯到比唐代更早的新石器时代。博物馆内,还有一张融水县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分布示意图,其中就有与融江有关的东华江口遗址。

  东华江口遗址位于融水镇东华村江口屯西南100米融江和达洞河交汇的三角形阶地上。1982年,我国开展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时,它才被发现登记。遗址出土过石斧、石刀、石矛等石器竞技宝JJB,记录着人类文明演化的进程。

  在县城望江路护城街91号,一片现代建筑中,一堵青砖铸造的古城墙吸引了我们的注意。古城墙前的石碑介绍,城墙始建于唐代,宋以后各朝屡有修补、扩建,以后又陆续拆毁。现仅存望江楼下东南向的一段城墙残迹。石磊告诉我们,古城墙内的望江楼,可谓是古人的“一线江景房”。当地有一句俗语,叫做“望江楼上望江流”,说的就是在望江楼二楼,能将融江景色尽收眼底。“融州古八景”之一的“融江烟雨”,说的便是登楼所观之景。

  我们跟随石磊的脚步,踏上这有数百年历史的古楼。古楼为宋代斜山式砖木结构建筑,共两层,面积约70平方米。二层的地面、阳台有些残破,我们恐怕这“老古董”难以承受我们的体重,走在上面不免有些提心吊胆。石磊却让我们放心下脚,目前望江楼已是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多年来他一直在做望江楼的修缮保护工作,楼面牢不牢固他最清楚。

  登上望江楼二层阳台,眼前的景色果真没有让我们失望。湖水蓝的融江如一块丝绸向远处延伸,融水大桥横跨其上,行人车辆在楼下的望江路上川流不息,一种豁然开朗之感顿生于胸,让人想把酒临风、吟诗一首。

  不仅我们有这样的想法,当年的古人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石磊说,望江楼又名浩然楼,始建于宋,后世有过修补。相传当地居民为纪念宋代梁忠佑和吴显佑二侯平息匪患的功劳,特地为他们建立望江楼作为行宫。望江楼前有一块平地,古时不少文人墨客常聚集在此,观赏融江,吟诗作对。清代文人胡贵夏便有一首《登浩然楼望融江》的七言律诗,写道:

  石磊说,下一步,当地文物保护门将更好地挖掘望江楼在文物利用、旅游开发和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价值,让“望江楼上望江流”的景色走进更多人的视野。

  距离望江楼不远的江滨路段上,还有一处很“牛”的古建筑。说到它,融水县水利局党组成员、河长制办公室主任肖绍珍印象颇深。为了它,融水县城修建的防洪堤都要让路。是什么样的房子这么“牛”?其实2022年2月,柳州日报社全媒体平台也曾推出报道,关注它的命运。它就是临融江而建的“叶氏旧宅”。

  “叶氏旧宅”属于时期建筑典型的粤港式花园建筑,是一座占地面积约400平方米的砖木结构的三层洋楼。旧宅虽年久失修,但整体保存基本完好,现仍可见楼、台、廊、园及天井。2013年,它被融水县列为不可移动文物。

  石磊介绍,旧宅的主人是时期的融县巨商叶长发。据记载,叶长发原名叶宏荣,以长发为号,是广东梅州五华县人。同治五年,叶长发携其来融,以经营木材发家。其家族不仅是商贾之家竞技宝JJB,也是当地著名的书香门第,号称融县四大家族之一。叶氏子孙人才辈出,不少被载入县志。石磊说,“叶氏旧宅”不仅见证了叶长发传奇的一生,也代表着当时融水城镇建筑的最高水平,是记载时期融水水运商业文化发展水平的一张名片。

  然而就在2018年,这栋百年老宅曾面临过一次“存亡危机”。我们从市水利局了解到,2018年6月,自治区水利厅批复融水县城区防洪排涝工程城北区一期项目设计方案,解决融江右岸主城区防洪排涝问题,将防洪标准提升至20年一遇洪水。按照最初的设计方案,临江而建的“叶氏旧宅”恰好在防洪堤项目的征地拆迁红线内。要“新”还是要“旧”,谁给谁“让路”的问题,也曾在当地引发不少争论。为了保护旧宅,县文物保护部门与水利部门、防洪堤设计单位多次召开现场规划会,解决“建新”与“护旧”之间的冲突。

  经过多次会议协调,2019年,融水县水利局决定调整防洪堤设计方案,为文物保护让步。这一“步”得到了市水利局的支持。市水利局督促指导当地完成了防洪堤建设方案的初步调整,防洪堤轴线改从旧宅一侧穿过,使旧宅得以保全。2020年实地施工时,因担心施工震动影响旧宅地基稳定性,施工方案再次调整,防洪堤轴线米以上。

  防洪堤的“让步”,实现了文物得以保护、防洪效益不减的“双赢”。去年6月5日晚,融水受强降雨影响出现了110.43米的洪峰水位。融水防洪堤投入应急使用,防洪堤泵站将县城内洪水抽出外江,防洪大堤阻拦融江洪水灌进县城,有效改善县城内涝情况。

  一条融江,孕育了两岸人民,留下了诸多文化宝藏。江流滚滚不息,历史车轮不停。江水所向,又有哪些有趣的事正在发生呢?我们将继续向下游探访,请关注后续报道。

  13.惊!柳州这里挂了个大家伙,平时不给碰,一碰出大事,原因是……14.16.“柳州1号”视频号今日关注↑↑↑